编者按6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离开沈阳回国,以7小时柏林柏林:历练实力谋求突破!的“东北首访”结束了这次访华之行。“德国制造”与“东方鲁尔”相遇,其结果必将是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德国风”在辽宁大地吹过,留下的不仅仅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未来,还有深刻的思考,我们应向德国学习什么?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今起,本报连续推出“德国代表团访问辽宁带来的思考”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这几天,辽宁刮起了“德国风”。
故宫、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东北首访”的许多行程和报道,都在微信朋友圈中热转。
从政界到企业界到民间,德国代表团为何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辽宁,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德国,世界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强国。两地虽分别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但时间的河床上却同样镌刻着耀眼的工业标签,积淀着厚重的工业文明,沈阳被称为“东方鲁尔”就是这一事实的最佳注脚。产业相似度高、发展互补性强所带来的广阔合作前景,正是德国代表团来辽的动因之一,也是辽沈地区网友“刷屏”的心理源头。
而参观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德国思爱普公司合作研发的“工业4.0”原理生产线演示时,默克尔的那句“德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和中国互相学习”,既道出了她的心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辽宁工业由大变强,应该向德国学习什么?“对标”德国工业,辽宁还有哪些观念需要更新,哪些制度需要改变,哪些短板需要抻长,这,或许才是我们与德国交流合作过程中,更理性、更长远、更根本的思考。
我们选对了“对标”者
默克尔离开沈阳的第二天,6月15日,一场项目对接会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当天,150多家德国企业结伴而来,13个项目落户中德装备园。
“我相信,这仅仅是开始。默克尔总理访问辽宁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将持续显现”,中德装备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宝军累并快乐着。
如何做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与“德国工业4.0”融合对接这篇大文章,几乎每天都在同德国人打交道的李宝军有着自己的思考。凡事讲究知己知彼,只有详尽细致地相互了解和学习借鉴,双方的合作才会深入而持久,为这事,中德装备园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共发出了1000余份调查问卷,还面对面征求意见,并与国际咨询机构合作,详细了解德国企业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的过程。这样的调研,既更深入地了解了德国人的思维和理念,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理念。
向德国学习,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中德装备园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参照德国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模式,把政府该做的做好,把政府不该做的交给市场,在政府服务模式上树立起好的国际口碑,目标是全球制造业投资,只要涉及东北板块,首先想到的就是沈阳。
实现这样的目标,沈阳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华晨集团与德国宝马集团的成功合作,双方的合作,就是一场因相互欣赏而结成的美满“姻缘”。自2003年在沈阳成立以来,华晨宝马已建成大东工厂和铁西工厂两家整车厂,还把宝马在欧洲之外首个具有铸造车间的发动机工厂和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带入沈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马在第二次选址时仍然与沈阳风雨同舟?李宝军在反问中坚定地回答,我不相信,能够被宝马认可的投资环境,不是中国或者不是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
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很重要的问题就出在传统产业和低端制造上,辽宁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迎头赶上,这就需要定好坐标。“德国制造”也曾经历了“难堪”后,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辽宁制造要壮大,必须创新,必须升级,“对标”德国是理性而务实的选择。
一个正在并将进一步被证明的事实是:我们选对了“对标”者。
有创新才会先行一步
这是德国代表团在沈阳看到的一幅景象:4个手臂机器人正在根据“客户”的定制指令进行组装生产,转眼间一件定制成品模型就被放置在货架上。
而这4个“听话”的工业机器人,有两个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获知这一信息,德国代表团一行禁不住连连称赞,一名代表团成员当即表示,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进入“工业4.0”时代的重要装备,德中企业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抓住智能制造发展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新机遇。显然,这款辽宁人自主创新的工业机器人成果,引来了德国同行的重视和兴趣,与辽宁装备制造协力创新攻关也是柏林柏林:历练实力谋求突破!他们的愿望,这是一个双赢的设想。
有报道称,德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如果能够对接起来,将产生非常大的合作优势,而这一点已经在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中体现出来。
华晨与宝马的合作已经走过了13年,这一过程中,华晨一直想着如何向宝马学习,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目标正在渐次实现着。6月16日,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在接受采访时颇有信心地自问,为什么华晨集团的华颂7等车型质量非常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向宝马学习并结合华晨汽车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
有创新才有竞争力,正像宝马集团一位董事会成员说过的那样,宝马总要比别人先想一步,考虑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等发生了再去应对,而这,必须要靠创新才能实现。
通过与宝马多年的合作,华晨更深深地体会到创新带给企业的巨大进步,目前,他们正在利用M8X生产平台,实现智能设计、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跟着宝马一起创新、一起进步,华晨正下决心努力研制出中国的高端车。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国人就将能驾乘中国的“宝马”,华晨也将成为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典范。
学习德国人的创新理念,并坚定地实践下去,辽宁的产业转型必将有一个实质性的进步。
做坚定的质量守望者
德国人的严谨守时世界闻名,比如约定9时,那么,德国人基本8时58分就到了,决不会晚,但也不会到得太早。德国人的严谨给祁玉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由衷地感叹,我们受宝马的影响太大了,凡事都讲究个言必信,行必果。
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很多方面,李宝军说,德国人做事,看着是慢。比如设计理念没完成,就是不能开工,他们就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还有,他们讲究埋头若干、真诚相待,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确定的事就一任接着一任干,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对德合作的篇章,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德国人的严谨,最集中地反映在工匠精神上。祁玉民认为,德国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祖师爷”,辽宁装备制造业学习德国工匠精神,主要在两个层面,一是技工层面,就是要精益求精,还有一个层面是企业决策层,一定要树立品质为本的理念,一线工人能不能精益求精,关键也在决策层,因此,工匠精神关键在“工”和“将”。
工匠精神在捍卫着“德国制造”的品质和质量,德国人保护品牌的意志也非常坚定。做坚定的质量守望者,显然,这也是辽宁制造要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严谨并不意味着“冷冰冰”,李宝军说,制造业的产品设计,要更能够符合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产品能不能更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性化要求,这也是德国制造的鲜明特征。
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与“德国工业4.0”对接,以中德装备园为载体,以华晨宝马为样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辽宁向德国学习后要拿到的成绩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